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水利与科技

【辉煌70年】南水北调:世纪工程重塑中华水网

[稿件来源]:中国水利报 [作者]:张佳鑫 [发布时间]:2019-09-27

    “50亿立方米!”9月5日22时23分,北京市南水北调智能调度指挥大厅屏幕,定格了这一调水数据。

    “50亿立方米”意味着什么?它相当于2500个昆明湖的蓄水量。

    南水北调进京水量,近七成用于首都自来水厂供水,部分水量充入密云、怀柔、大宁、十三陵等大中型水库,增加了5.9亿立方米的水资源储备,同时还向城市河湖补水以及回补地下水……

    作为“四方之腹心”,北京用水格局之变是南水北调工程发挥显著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益的缩影。截至9月17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量280.30亿立方米,“南水”已成为北方40多个城市的主力水源,直接受益人口约1.2亿,生态补水缓解了北方多地河湖干涸、地下水水位快速下降等问题。

    南水北调,利国利民。缓解我国北方缺水困境,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支撑受水区水源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南水北调成为新中国70年发展历程里浓墨重彩的一笔!

    优化配置水资源的战略选择

    饮水思源,思源知难。众所周知,我国水资源短缺且南多北少,很多地区水资源分布与人口分布、社会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这其中,在中国经济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黄淮海流域最为突出——流域总人口、地区生产总值均占全国的35%,而水资源量仅占全国总量的7.2%。在资源性缺水的制约下,在南水北调通水之前,河北、山西等周边省份为确保首都用水需求,每年都在枯水季节向北京输水,自己没有水用了就只能过度开采地下水。黄淮海流域过度利用地表水、大量超采地下水、挤占农业及生态用水一直持续出现,造成地面下沉、海水入侵、生态恶化等一系列问题,水污染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

    饮鸩止渴难以持续,水问题严重制约着发展。即使充分发挥节水、治污、挖潜的可能性,黄淮海流域仅靠当地水资源已不能支撑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调水成为必然选择。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提出了这个宏伟构想。自此,南水北调开启了半个世纪的规划论证。

    一步步探索,一步步规划……经过50年充分论证,50多个规划方案科学比选,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逐渐清晰,与长江、黄河、淮河、海河一道构成我国四横三纵的大水网,形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格局。

    2002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要求抓紧实施。

    同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按照规划,南水北调工程“三路大军”从长江下游、中游、上游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线路调水,规划调水总规模448亿立方米,相当于北方多了一条黄河!

    一渠架南北,天河通水来。梦想终于开始照进现实!2002年12月27日,作为新中国第一个跨四大流域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建设,中华民族的跨世纪梦想付诸实施,南北共饮一江水、华夏大地同享丰沛水资源不再遥不可及!

    优化配置水资源的伟大实践

    “通水啦!”东、中线一期工程先后于2013年11月15日、2014年12月12日通水,滚滚长江水分别从江都抽水站和丹江口水库一路北上,华北地区期盼了半个多世纪的南水如约而至。

    千里调水来之不易,通水的背后,是无数智慧与汗水的凝结。1000多家参建单位,扎根在近3000公里的工地现场,攻克一个个世界级难关。有关部门和沿线七省市干部群众全力保障工程推进,40余万移民征迁群众舍家为国,为调水梦的实现作出了卓越贡献。

    作为解决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南水北调东中线建成通水并稳定运行,从此我国真正具备了大规模优化配置水资源的能力。南水北调,充分体现了中国智慧,彰显了大国实力,证明了中国制度、中国道路的巨大优势。

    在北京,城区“南水”已占到自来水供水量的73%,自来水硬度由过去的380毫克每升降低至120毫克每升;

    在天津,14个区居民全部喝上南水,南水已成为天津供水的“生命线”;

    在河南,受水区37个市县全部通水,郑州中心城区自来水八成以上为南水,鹤壁、许昌、漯河、平顶山主城区用水100%为南水;

    在河北,80个市县用上南水,沧州地区400多万人告别了长期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的历史;

    在江苏,50个区县共4500多万亩农田的灌溉保证率得到提高;

    在山东,胶东半岛实现南水全覆盖;

    …………

    活水滋润,生产兴旺。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全面通水近5年来,供水量持续快速增长,水质稳定达标,有力支撑受水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变了北方长期以来的水资源配置困局。

    五年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带动北京市形成一纵一环水网工程,连通了地表水、外调水、地下水和各大水厂,形成三水联调、环向输水、放射供水、高效用水的首都供水安全保障格局。全市人均水资源量由100立方米左右,提高到150立方米左右。

    天津市形成了引江引滦相互连接、联合调度、互为补充、统筹运用的城市供水体系,形成了一横一纵、引滦引江双水源保障的新供水格局。

    河南省依托南水北调构建了长约1000公里蓝色大动脉,纵贯南北,连接起一纵四横的水网体系。

    在河北,中线工程与廊涿、保沧、石津、邢清4条大型输水干渠形成一纵四横水资源格局,构建起冀南可靠的供水网络体系。

    五年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通过大运河连接起江苏、安徽、山东三省,实现了稳定调水,做到了旱能保、涝能排。

    东线工程通水后,完善了江苏省原有江水北调工程体系,增强了受水区的供水保障能力。

    东线工程通水后,其配套工程与山东骨干水利工程形成互连互通的T形水网体系,实现了长江水、黄河水、本地水的联合调度、优化配置。

    南水北调工程“对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重大战略和促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如此评价。

    南水北调工程所经之地,有政治文化中心,有粮食生产基地,有经济发展新区,有地下水超采的创伤之地。在北上的南水里,有资源、有动力、有生态、有民生。水丰了、河清了、钱多了、景美了,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指数明显增强了。

    持续造福民生的“国之重器”

    南水北调不只是一条简单的调水线,更是一条践行现代节水理念、诠释生态文明的发展线。

    南水北调沿线有关省市从规划设计开始,就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不断把污染治理、生态保护推向新高度。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开工建设,使山东省沿线治污提前了15年。江苏、山东两省探索出了一条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解决治污难题的样本道路,并迅速辐射带动了流域水污染防治步伐。

    为保护中线丹江口“一库清水”,国务院先后批复实施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北京和天津分别实施对口支援湖北、河南和陕西“十二五”“十三五”规划,基本实现了水源区县级及库周重点乡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全覆盖。

    汩汩清水是最好的见证:东线干线水质全部达到Ⅲ类,中线源头水质连续保持Ⅱ类以上。南水北调工程成为流域治污的典范。

    作为“国之重器”,南水北调工程既极大提高了受水区水资源供给与水环境承载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血液,还越来越多地发挥了生态功能,用“南水”补充河湖水源,回补地下水,改善水环境。

    “去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首次跨流域生态补水,是对推进华北地区河湖生态修复与保护的一次很有效的探索实践。”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钮新强说,“这充分发挥了国家重大水利工程的生态功能,对保障华北地区及中线沿线地区的区域水安全、修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南水持久充沛,绿水青山长存。截至今年9月17日,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生态供水24.77亿立方米,包括白洋淀在内的河湖水量明显增加,水质明显提升,地下水水位明显回升,生态效益显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南水北调工程是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要做好后续工程筹划,使之不断造福人民。

    2019年5月10日5时许,京杭运河天津市最南端闸口——九宣闸,长江水由此奔流进入天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北延应急试通水目标达成!

    这是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首次实现供水冀津,也是水利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和保障水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着力解决华北地下水超采问题的又一具体行动,对缓解海河流域水资源短缺局面、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水安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未来水三路,雄笔映千古。据水利部南水北调司介绍,东、中、西三线全部建成后,供水区域控制面积将达145万平方公里,受益人口约4.5亿人。

    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代治水方针,充分发挥南水北调工程效益的探索仍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南水北调工程将开展东中线后续工程和西线工程前期论证工作,具备条件后将推动加快建设,补齐工程短板,强化工程监管,继续优化供水格局,激活区域发展优势,为沿线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注入充沛水动能,筑牢强劲水根基。
责任编辑: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