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水利与科技

乡村山清水秀 文化振兴有方——江西浮梁县以文化产业引领乡村振兴

[稿件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作者]:中国水利网站 [发布时间]:2023-01-03

俯瞰史子园美景 (本报通讯员 李金龙 摄)

  □本报通讯员 董臻 胡哲峰 马梅香 记者 万菁

  千年瓷都,秀美浮梁,青山苍翠,绿水绕城。史子园村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臧湾乡,是典型的移民村。1966年,村民们从浙江省淳安县威坪镇(新安江水库)搬迁至此,已扎根生活近60年。近年来,史子园村依靠乡村振兴和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倾力打造特色观光茶园,改造村容村貌。一个个艺术项目在此落地,小村庄变身为“没有屋顶的乡村美术馆”。

  铭记变迁 彰显人文特色

  1966年,国家有序组织新安江库区移民搬迁,孙发奎作为村大队队长,第一个带头上船。彼时,党员、村干部带头组建垦荒队,开荒山,拓田地,在新家园扎下根。如今,87岁的他已是史子园村最年长的老人。

  2017年以来,史子园村集体抓住移民扶持政策的机遇,响应乡村振兴号召,利用扶持资金兴修水渠、硬化道路,完善村内基础设施。为了突出茶产业和茶山风光,村民们拆掉杂乱的旧工坊,修建了公共制茶坊和5 000多平方米的晒茶大广场,在千亩茶园里建起茶山栈道和观景平台,将制茶产业与茶山观光有机结合起来。良好的生态景观让城里的观光游客流连忘返,史子园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乡党委决策,修缮村里一批最早的移民土坯房,建立村史馆。村史馆以“昨天,今天,明天”为脉络呈现史子园村的变迁,历史展厅的墙上挂着浙江淳安威坪的老照片,陈列着移民搬迁时的老物件。移民展厅里的老照片,记录着移民们肩挑背扛、背井离乡的场景,初到史子园时搭茅棚、开荒山的画面,这是史子园人移民前的故乡,也是对历史的追忆。

  艺术融合 激发乡村活力

  2020年,浮梁县通过选派乡创特派员制度,吸引行业权威专家、文旅精英、在外乡贤,参与到浮梁乡村振兴工作,开始了以文化带动乡村振兴的全新实践。

  在原生环境的基础上,专家团队利用废弃空屋和茶山、农田间的荒地进行驻村创作。艺术家倾力打造的27件艺术项目在2021年春、秋两季展期集中亮相,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向阳是受邀创作的艺术家之一。他在村里驻扎了40多天,将一座稻田边的废弃砖房改造成了一座“艺术村史馆”。移民、搬迁、生产、制茶等画面一幅幅呈现,不少村民日常劳作的身影被惟妙惟肖地刻在墙上。屋内的雕刻、屋外的风景、村子的历史共同成就了史子园村独特的艺术作品。

  展期开始后,村民们组建了“萤火虫”志愿者队,给游客讲解艺术作品内容和背后的故事。志愿者们淳朴、热情、生动的讲解,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

  村企合作 拓宽增收渠道

  文化为乡村注入灵魂,艺术为乡村激发活力。

  2021年,村集体与社会合作,成立文旅公司,负责全村的文旅运营工作。吸引本地村民入股,将闲置民房、公共服务设施等改造成精品民宿、咖啡馆,由公司统一运营。打造文创品牌“拾八方”,将村里的茶叶、米酒等代表特产统一设计包装,线上线下同步销售。

  村庄的发展,吸引了许多在外村民返乡。青年移民代表徐德兴回乡发展餐饮业,创办史子园艺兴餐厅,并带动10余名移民就业。依托社区化管理,村内闲置资源得到盘活,农副产品顺利销出,自制茶叶成为品牌,史子园村民户均年收入突破10万元,探索出乡村旅游发展中村民共建共享的新模式。

  当前,史子园村的发展延展到周边,将“乡村美术馆”的区域扩大,将本地丰富的文化、生态资源以多样的艺术语言对外讲述,美好乡村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2年12月30日


责任编辑:雷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