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水环境所 [作者]:李伟 [发布时间]:2023-01-30
1月5日至1月14日,长江科学院水环境所“长江源关键鱼类栖息地研究创新团队”围绕“长江源鱼类栖息地及其生态水文”组织开展了第二次长江源冬季科考。科考内容包括南源当曲河流连底冻特征、越冬场鱼类组成分析、关键鱼类越冬洄游特征以及水文驱动研究、鱼类超声波标记植入、温泉河冬季水生态调查、关键鱼类耳石样品采集以及人工繁殖子一代鱼类标记等。
2022年12月,创新团队成员制定了本次调查方案。经过内部讨论以及前期的精心准备和策划,此次长江源冬季科考取得了预期的成果,并为2023年关键鱼类洄游通道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
河流连底冻特征调查和越冬场鱼类组成分析
连底冻作为长江源河流冬季鲜明的特征之一,河水连底结冰导致大范围的河流断流,其形成时间和分布范围决定了冬季河流水生态特征,河冰厚度也是研究气候变暖响应的重要参数之一。此次连底冻特征调查范围为当曲河桥断面至越冬场断面,重点调查了连底冻结构以及连底冻河冰厚度。发现连底冻河流存在鱼类越冬场,并揭示越冬场的形成机制,是团队在长江源鱼类栖息地及其生态水文特征研究中的第一个重要发现,该研究已获得一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资助。本次调查,补充了越冬场鱼类组成数据,证明了在此越冬的鱼类涵盖了南源所有的鱼类种类,进一步论证了该越冬场的重要性。
关键鱼类越冬洄游以及水文驱动
自2021年4月至2023年1月,团队采用超声波遥测法揭示关键鱼类小头裸裂尻鱼进入和离开越冬场的准确时间。结合水温和水位过程,揭示洄游启动的水文驱动因子。科考期间,读取到“漂亮的”鱼类位置数据以及同期的连续水温、水位数据。四个重要时间节点—2021年春离开越冬场、2021年冬回到越冬场、2022年春离开越冬场以及2022年冬再回到越冬场的具体细节被完美呈现。
温泉河冬季水生态特征调查以及长江源两栖类的发现
温泉河生态系统区别于长江源其他连底冻河段,犹如“沙漠中的绿洲”。温泉河显著的特点在于高温温泉水的汇入,使得河流不发生连底冻。由于水温相对较高,水生植物在河内大量繁衍,形成长江源水系中难得一见的“水下森林”。本次调查对象包括鱼类、底栖动物、浮游植物和着生藻类、越冬候鸟等生物因子以及水深、流速和水温等生境因子。此外,自2019年至今,团队连续监测到长江源两栖类的存在,两栖类蝌蚪期、变态期、幼体、亚成体以及成体均被发现,并鉴定至种,实现了国内首次发现长江源两栖类的成就。
关键鱼类洄游通道研究
作为鱼类栖息地“三场一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洄游通道研究涉及较大的时间和空间尺度,故借助超声波遥测以及耳石反演等技术实现研究。此次科考期间增加了超声波标记鱼类的数量,并布设了部分超声波信号接收固定站,为2023年实现关键鱼类成鱼生殖洄游及越冬洄游通道研究打下了基础。同时,采集长江源关键鱼类小头裸裂尻鱼成鱼耳石材料数对,用于后续耳石微化学特征分析,最终反演洄游通道。
人工繁殖子一代PIT标记及雄鱼性成熟
为便于区分2020年和2021年人工繁殖群体,在位于西宁的合作单位青海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成功地对2020年人工繁殖的长江源子一代关键鱼类实施了PIT标记,并测定基本生物学参数以及检查性腺发育情况。在性腺检查工作中发现两批次人工繁殖的雄鱼均已发育至性成熟,雄鱼实现性成熟是迁地保护下突破全人工繁殖技术的重要进展。团队将继续深入研究子一代性成熟雄鱼与野外性成熟雄鱼的异同点,分析性腺成熟的水温需求,并持续监测雌鱼性腺发育状况。
此次科考由“长江源关键鱼类栖息地研究创新团队”负责人李伟博士带队,刘晗博士、乔强龙工程师参与,是2021年2月冬季科考后,围绕“鱼类栖息地和生态水文”开展的第二次长江源冬季科考。调查队员不畏艰难,克服长江源冬季的极寒天气、高反、长距离跋涉以及不利的住宿条件等,敢干、肯干,创新性地干、有实效地干,使得本次长江源调查成果丰硕。
连底冻冰情考察以及越冬场鱼类鉴定
超声波遥测工作平台
温泉河水生态系统调查、关键鱼类耳石摘取以及两栖类成体的发现
子一代鱼类PIT标记植入以及性成熟雄鱼外部特征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