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中国水利报 [作者]:李博远 郑浩伟 [发布时间]:2025-08-01
车窗外,大片泥炭地在视野中延展,水洼星罗棋布,矮丛苔草和嵩草从积水里探出头,成群牦牛悠闲吃草。天际线处,乌云正裹挟着暴雨压向唐古拉山脉,湿地蒸腾的水汽与高原寒风缠在一起。这里是长江南源当曲的发源地——查旦湿地。
俯瞰查旦湿地 李博远 摄
7月29日,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江源综合科学考察队驱车前往这片宁静而又神秘的高原腹地。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滋养着万物生灵,调节着区域气候,也孕育了江河水系。查旦湿地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境内,平均海拔超4500米,滋养着沿岸的高寒草甸、藏野驴、雪豹等珍稀生灵,成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与高原生态演化的天然实验室。
车辆一停,科考队员迅速下车。高原的寒风卷着水汽扑在脸上,各式仪器的金属外壳在阴云下泛着冷光。“采样瓶!”“探地雷达电缆!”队员们俯身搬卸,肩扛手抱。
长江科学院长江源关键鱼类栖息地研究创新团队项目负责人李伟博士抱起救生衣往身上一套,就往湿地走去。此时正值雨季,远处的地平线已然下起了大雨,观测必须争分夺秒。李伟在没过膝盖的水洼处俯下身去,仔细观察着长江南源中的特有鱼类。“这是小头裸裂尻鱼,是随青藏高原隆起进化等级最高的裂腹鱼类,也是世界海拔分布最高的鲤科鱼类。”李伟指着游弋在缓流中的一尾尾小鱼介绍。充分观测长江源关键鱼类的生态学特征和栖息地需求,不仅能够为长江源鱼类栖息地的保护提供关键支撑,还能为评估长江源水文情势变化对水生态的影响奠定重要基础。
李伟在观测鱼类 郑浩伟 摄
长江科学院岩土重点实验室的博士范越和张政配合操作20多公斤重的探地雷达,张政拖动雷达主机行进的同时,范越眼睛死死盯着显示屏上跳动的波形。他们在这片孕育长江的湿地之下,捕捉地下水流的隐秘轨迹。
“探地雷达利用电磁波的反射来探测地层结构,不同地质结构的波形特征是不一样的。”范越介绍,通过对雷达波特征进行解译,能够识别地下水水位线及冻土层的大致位置,经过多年对同一位置探测的对比分析,剖析气候变化对长江源区“地下水—冻土循环演变”的影响机制。
调试探地雷达设备 郑浩伟 摄
不过十几分钟,湿地上已是一片忙碌的景象。来自河流所的队员陈齐正埋头采集河床泥沙,并测量记录河宽及河道形态等特征;来自空间所的石苏楠正通过无人机捕捉湿地地貌;水土保持所的孙宝洋采集河岸土样;河流所的胡志兴华观测地表植被状况并测量有机质层厚度……查旦湿地的每一寸肌理,正被科考队员以最紧迫的节奏细细丈量。
采集湿地草样 郑浩伟 摄
多年来,通过不断深化科学认知与一系列保护措施的落地,提升这片高原湿地韧性的探索持续推进,但在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等多重影响下,未来仍需寻找新的平衡之道。
“快看!藏野驴!”返程途中,离记者数十米远的山坡上,3只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藏野驴正埋头进食。看到车辆驶过,它们投来好奇又警觉的目光。这片湿地,正在进行一场悄无声息的复苏。
备注:原稿见《中国水利报》8月1日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