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长科院科研人员揭示近40年长江流域730个湖泊水色时空演变规律、驱动机制及其生态效应

[稿件来源]:河流所 [作者]:陈齐 [发布时间]:2025-09-10

  近日,长科院河流所科研人员在水文水资源领域权威期刊《Journal of Hydrology》和《湖泊科学》上相继发表题为“Evolution patterns, driving mechanisms, and ecological indicative effects of 730 lakes water color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1984–2023)”和“近40年长江源区湖泊群水色时空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的研究论文,系统揭示了长江流域湖泊水色在过去40年间的时空变化规律、驱动因素及生态效应。

  FUI(Forel-Ule Index)水色指数是一种基于人眼视觉感知的水体颜色量化工具,最早由François-Alphonse Forel和Wilhelm Ule于19世纪末提出,通过将实际水色与21级标准色卡进行比对实现定量描述。如今,借助卫星遥感技术反演FUI水色指数,已成为监测内陆水体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手段。

  湖泊作为长江流域关键的水资源载体,其水色变化深刻反映了流域内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复合影响。本研究基于遥感影像,首次从全局视角系统解析了长江流域730个湖泊的水色演变机制,并分别建立了湖泊水色与湖面面积及区域侵蚀产沙量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长江源区与非源区湖泊变化趋势差异显著,在气候暖湿化的驱动下,源区大型湖泊水位持续上升,水体呈现明显“蓝化”趋势;而小型湖泊因侵蚀加剧多呈偏黄色;非源区湖泊则普遍向“黄绿”色系转变,人类活动如农业面源污染与工业排放是主要驱动因素。值得注意的是,新冠疫情期间武汉城市湖泊群水色指数显著下降,反映出人类活动限制对水体环境的直接影响。

  该项研究主要由长科院完成,并联合波兰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云南省水科院等多个国内外科研团队共同参与。

 


责任编辑:陈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