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团队

当前位置:

首页 研究团队 创新团队
团队 长江中下游河湖动态过程及调控创新团队 负责人 姚仕明
成员 栾华龙丁兵郭超管硕吕超凡渠庚郭小虎胡呈维王洪杨何子灿刘小光龙瑞王彦君李梦雨吕冰晗
重点研究方向 (1)长江中下游河湖动态水沙过程与演变趋势研究;(2)河湖演变影响效应与多目标协同的健康评估体系研究;(3)多目标协同下长江中下游河湖治理思路及调控策略研究。
主要成果 本团队2021年12月成功获批水利部人才创新团队;2022年9月,被中国农林水利气象工会命名为全国农林水利气象系统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2023年10月入选长江经济带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联盟首批成员名单。截至目前共获得各类专家人才称号或荣誉12人,团队成员职称晋升4人次,培养研究生17人。团队负责人在国家和行业重大学术会议上作特邀报告5次,核心成员在国家和省部级重大学术会议上作主题报告18人次。获批国家及省部级各类项目共35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专题2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或重点项目3项、水利部重大关键技术研究项目3项等。团队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37篇,其中SCI收录6篇,此外在投核心期刊论文2篇,总引用次数76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国家发明专利进入实质审查阶段4项;取得软件著作权4项;出版专著或译著1部、在编1部;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议5人次、国内学术交流会议18人次以上;参与编制或发布规程规范及水利政策法规7项;入选水利先进实用技术推广目录5项;科普宣传每年接待约50个访问团体或个人,年均近1000人次。
人才培养 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人入选湖北省青年科技人才晨光托举工程、1人入选水利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1人长江委青年科技英才、2人长江科学院“十四五”首批国际化人才、4人长江科学院托举人才
团队 长江及西南诸河源区河流演变及适应性保护研究创新团队 负责人 周银军
成员 李志晶袁喆孙宝洋刘玉娇徐志成文雄飞闫霞刘敏杨绪海李文奇陈齐王奕森周其航管硕刘昭希
重点研究方向 (1)源区河流泥沙运动特性和河道演变规律研究;(2)气候变化下高原水沙通量变化机制研究;(3)水沙通量变化对高原河湖水系影响分析;(4)高原河湖灾害风险应对策略与技术研发。
主要成果 本团队共获得各类人才资格7项与学术任职10项;获得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等各类科技奖励14项;申请并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等各类国家或省部级科技项目9项;获批专利15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6项发明专利申请受理中;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21篇,合作发表了《Science》期刊论文,出版专著4部;登记软件著作权4项;获水利先进技术推广2项;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10余人次;2项建议获领导正面批示;研究成果被新闻媒体报导并纳入科普宣传内容。
人才培养 1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湖北省青年拔尖人才计划、1人水利部水利青年拔尖人才、1人水力发电学会水电英才、1人江岸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水利部水利青年拔尖人才、1人中国疏浚协会青年才俊
团队 旱情预测与抗旱调度创新工作室 负责人 王永强
成员 袁喆
重点研究方向 立足提升长江流域水旱灾害防御的实践需求,着眼于旱情预测与抗旱调度中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培育和造就一支开拓创新、团结协作的干旱防御与应对人才队伍,对长江流域的干旱规律演变、模拟预测、风险评估、抗旱调度等方面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开展理论研究与技术攻关,通过原理性创新研发实体性成果,为长江流域抗旱工作提供科技支撑。
主要成果
人才培养 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1人,长江委青年科技英才1人,武汉市黄鹤英才4人
团队 “长江中下游农业旱灾风险评估与灾害金融的融合研究”国际联合团队 负责人
成员
重点研究方向 为提升长江流域农业旱灾抗灾韧性,以长江流域为研究对象,重构了长江流域具有统计一致性的千年、百年和十年的干旱序列集,揭示了千年尺度上长江流域干湿交替规律,识别了近700年来“冷干-暖湿-温干”的波动变化过程;重点分析了近20年来长江流域干旱频率、干旱持续时间和干旱强度的空间格局及干旱演变规律;预测分析长江流域未来干旱特征变化趋势
主要成果 以长江流域为中下游为对象,明确了干旱灾害风险的内涵与“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抗旱能力”要素构成,识别了长江中下游各省旱涝变化过程和干旱风险因素,基于旱情旱灾统计数据分析不同干旱频率下的农业因旱受灾情景;构建农业旱灾风险度计算及风险区划方法,根据不同致灾情况,分析了各县区级行政区农业干旱灾害风险度和农业旱灾风险区划。 以湖北、江西省为长江中下游典型粮食主产区代表,分析了各区县农业受灾情况及减灾程度;梳理了我国现行灾难救助体系及公共财政预算体系,由灾难救助和灾后重建配置的财政资金预算构成;通过研提农业旱灾抗旱资金刚性缺口指数,量化两省抗旱资金刚性缺口,分析了农业旱灾风险管理的抗灾韧性,湖北省抗旱资金刚性缺口在10-250亿元间且年际差异较大,江西省抗旱资金刚性缺口指数在1.5-55亿元间而年际变化较为平滑。通过调研灾害风险管理与灾害金融融合的国内外案例,分析了认知的不足及实践效果的矛盾;依据资金或有程度对称风险频度和强度的原理,探索提出了公共财政响应巨灾风险预算融资策略架构,一是将财政涉灾预算资金工具的实有资金属性和或有性属性与灾害风险强度、频度耦合的配置策略;二是根据灾害风险变化和资金规模,将实有资金预算工具的部分与指数保险挂钩,实现局部资金放大的融资策略。并针对触发机制过于单一、结构脱离实际等的实践教训,提出了以指数保险作为灾害金融的融合工具思路及指数保险设计方案要素。
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