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 | 粗粒土力学特性与高堆石坝变形预测创新团队 | 负责人 | 潘家军 |
成员 | 王艳丽、周跃峰、徐晗、左永振、卢一为、丁少林、易顺、赵旭东、江洎洧 、刘春鹏 | ||
重点研究方向 | 立足于土石坝建设与长期安全运行,围绕筑坝粗粒土力学规律与本构关系、土石坝变形预测理论与破坏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发展深厚砂砾石覆盖层物态测试新技术,提出粗粒土力学特性试验新方法,研发复杂应力条件下粗粒土力学特性测试设备与试验技术,研究复杂应力状态下粗粒土的本构模型,实现土石坝的应力变形规律的科学预测 | ||
主要成果 | 团队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3项、青年项目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1项、专题5项,还承担了双江口水电站、两河口水电站、猴子岩水电站、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土石坝工程等大型工程科研服务类项目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篇,其中SCI/EI收录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软件著作权10余项,入选水利先进实用技术3项,编制国家或行业标准5部,获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主编专著1部。 | ||
人才培养 | 1人入选水利部5151人才第三、四层次人选、1人长江科学院核心人才、1人入选长江科学院托举人才。 |
团队 | 调水工程深埋隧洞围岩大变形孕灾机理与防控创新团队 | 负责人 | 黄书岭 |
成员 | 罗荣、付平、张雨霆、何军、刘登学、张练、马旭强、韩钢、郁培阳、马铢 、周华敏 、石妍 | ||
重点研究方向 | 以调水工程深埋输水隧洞围岩大变形孕育-灾变规律和支护体系协同控制效应为核心,以深埋输水隧洞围岩大变形孕灾机理和安全风险防控为目标,围绕引调水工程深埋隧洞围岩大变形孕灾机理与防控这一研究方向,开展复杂赋存环境下深埋围岩大变形成灾条件及孕灾机理、围岩大变形风险等级与灾变预测方法、围岩大变形灾变防控技术与控制效应、围岩大变形防控体系灾变风险动态评估与智能预警等四个内容的研究工作。 | ||
主要成果 | 团队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5项、青年项目7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专题6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项,获水利先进技术推广2项、软件著作权18项,发表SCI/EI收录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3部,编制行业标准6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1项等。 | ||
人才培养 | 团队1人入选水利部水利领军人才、1人入选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入选水利部水利青年科技英才、2人入选水利部5151人才工程、3人入选湖北省青年科技人才晨光托举工程、2人入选武汉(黄鹤)英才、1人荣获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科技奖、1人入选长江科学院领军人才、1人入选长江科学院核心人才、3人入选长江科学院托举人才。 |
团队 | 水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智慧爆破创新团队 | 负责人 | 胡英国 |
成员 | 范雷、罗笙、付代光、胡伟、朱瑜劼、江洎洧、李鸣威、黎卫超、李鹏、徐辰宇、杨招伟、姚二雷、马晨阳 | ||
重点研究方向 | 围绕岩土爆破基础理论研究、工程爆破技术研究、爆破有害效应监测、爆破设计与施工、爆破安全评估、爆破安全监理、爆破新技术、工程安全防护、水工大坝抗毁以及应急抢险等方向开展研究;核心技术涵盖水利水电工程智慧爆破技术、露天明挖精细爆破技术、地下工程开挖精细控制爆破技术、水工级配料开采控制爆破技术、复杂条件水工结构拆除精细爆破控制技术、水下岩塞爆破精细控制技术、环境友好型生态爆破技术以及爆破安全监测与反馈分析技术等。 | ||
主要成果 | 团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30余项;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主编水利水电领域的行业标准4部,撰写专著5部。承担了白鹤滩水电站、乌东德水电站、两河口水电站、QBT水利枢纽工程、CZ铁路等大型工程爆破开挖与技术咨询科研服务类项目8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SCI/EI收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软件著作权10余项,入选水利先进实用技术5项,获批“长科院职工(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 | ||
人才培养 | 团队1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入选国际爆破破碎委员会(FIOC)委员、2人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1人入选长江水利委员会青年科技英才、3人入选“武汉英才(优秀青年人才)”、1人入选长江科学院领军人才、1人入选长江科学院托举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