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汶川震区山洪灾害风险评估与预警模型构建关键技术

       围绕汶川震区多空间尺度山洪灾害风险评估、水沙耦合致灾机理影响下的山洪灾害预警方法等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通过多年研究,从地震结果与山洪灾害暴发的关系方面定量评估了地震对山洪灾害的影响;揭示了小流域、县域、省域、汶川震区四个空间层级山洪灾害空间变化规律,从甄别导致山洪灾害空间分异的瓶颈因子入手,构建了多空间尺度山洪灾害评估指标体系,提出了多空间尺度山洪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建立了震区山洪水沙耦合致灾机理下的预警方法,实现了捕捉降雨-洪水陡涨过程致灾的实时预警,阐明了暴雨山洪水沙耦合致灾漏警原因;研发了山区小流域暴雨洪水监测和信息网络系统,为有效防御山洪灾害提供了技术支撑。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近百年来大型山洪事件与历史地震规律分析,系统评估了地震对山洪灾害的影响,获得了大型灾害性山洪泥石流与地震强耦合关系。(2)甄别了导致山洪灾害空间分异的暴雨、地表松散物等关键因子,构建了不同空间尺度山洪灾害评估指标体系和模型,揭示了地震对汶川震区山洪泥石流灾害风险格局变化的作用机制。(3)提出了汶川震区小流域山洪灾害雨量预警模型,实现了捕捉降雨-山洪陡涨过程致灾的实时预警,提高了震区暴雨山洪预警的可靠性。(4)研发了适合复杂环境的山区小流域暴雨洪水监测和信息传输网络系统,与公网结合有望解决山洪灾害防御“最后一公里”难题。项目成果已在陕西省、湖南省、四川省、云南省等省、地市、县(区)级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中得到应用,并完成了四川省山洪灾害风险区划,取得了良好效果。


图片35.png

(a)                       (b)

震区山洪泥石流灾害震前风险图(a)和震后风险图(b)



水土保持研究所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黄浦大街289号长江科学院科创大厦 电话:027-82926559 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