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1、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简介:以保护、恢复长江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系统服务功能为目标,围绕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构建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和理论方法展开研究,为健全完善长江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技术支撑和政策建议。


图片29.png

项目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项目类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长江水科学研究联合基金项目

执行期限:2021年1月-2024年12月

项目负责人:陈进


一、项目背景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国家水资源配置的战略水源地、重要的清洁能源战略基地、珍稀水生生物的天然宝库。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江的战略地位愈加显著,治理好、保护好长江,确保一江清水永续利用,不仅是沿江各省市的共同责任,也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局。目前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在理论内涵、核算方法、模式途径、运行机制等方面,都迫切需要突破创新,以满足新时代长江大保护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需求。项目以保护、恢复长江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系统服务功能为目标,围绕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构建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和理论方法展开研究,为健全完善长江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技术支撑和政策建议。

图片30.png

项目研究思路图


二、研究进展及成果

(1)探索新时期生态补偿内涵,分析了长江流域重要生态资源保护对象及其保护需求。以2010-2020年长江流域上中下游城市群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数据,采用当量因子法、冷热点分析及回归分析等方法,评估了长江流域三大城市群生态服务价值(ESV)。利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模型)分析了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系统的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以及系统之间的脉冲响应过程。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揭示长江流域生态补偿下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的互馈路径。

图片31.png

长江流域重要生态资源保护对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图

图片32.png

系统动力学模型


图片33.png

2020年长江流域城市群ESV冷热点分布图


(2)采用Invest模型,以实物量形式,评估了长江流域生态资产的存量情况,包括产水量、氮磷输出量、土壤保存量和碳储量。提出了改进的当量因子法,评估了长江流域2010年、2015年和2018年等典型年的生态服务价值量,提出了改进的断裂点-场强方法,并计算了长江流域水源涵养服务价值的流转网络。建立了汉江流域分布式面源污染模型,并进行了汉江水量水质模拟。

图片34.png

典型年(2018年)长江流域生态资产评估


图片35.png

长江流域生态服务价值变化量分布图


图片36.png

长江流域水源涵养服务价值转移网络图


(3)系统梳理了我国生态补偿政策的发展历程,并以政策发展为基础,研究了多元化的流域生态补偿模式。依托长江大保护工作,开展企业参与基于主体功能区规划兼顾乡村振兴衔接的生态补偿模式。应用遥感数据和站点监测数据,测算长江经济带碳排放与碳吸收,分析了长江经济带空间碳交易的主客体,探索基于共建共享的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模式。结合赤水河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现状,分析多利益主体参与的市场化流域生态补偿行为,初步构建“政-企-人”多要素协同的绿色流域构建机制。

图片37.png


图片38.png


图片39.png


(4)取得成果:项目已顺利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长江水科学研究联合基金项目中期检查。截至目前,已发表期刊论文34篇,其中SCI/EI收录18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4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主编团体标准1部;成果获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培养技术骨干5人,研究生6人。


水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所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黄浦大街23号长江科学院 电话:027-82927923 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