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5、南水北调西线水源点及可调水量研究

简介:在新时期,面临新形势新任务,从保证生态安全以及可以持续的角度出发,从第三方角度,结合长江大保护、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发展战略的要求,预估西线工程水源区未来水资源变化情况,分析已有西线工程调水线路和调水量,并通过建立西线工程水源区可调水量分析模型,评估不同调水方案对长江上游影响,提出西线工程水源点与调水方案建议。

 无标题.png


项目名称:南水北调西线水源点及可调水量研究

所属专项:水利部重大关键技术项目

项目负责人:王永强

执行期限:2021年9月-2022年9月

项目牵头单位:长江科学院

项目合作单位: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

综合绩效评价时间:2022年10月


一、 项目背景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国家水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工程从长江流域调水至黄河流域,从而有效缓解黄河流域严重缺水的现状。然而,西线工程水源地水资源相对而言并不充沛,且生态环境较为脆弱,西线工程调水势必会对水源区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产生影响,且变化环境也会为西线工程调水带来不确定性,为了保障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有必要进一步研究西线工程水源点和可调水量,提出西线工程调水方案建议。


二、 创新成果

(一) 基础理论


(1)变化环境下长江上游水文水资源演变趋势分析模型


无标题.png

长江上游水文演变趋势分析


(2)水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模型


无标题.png

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指标和方法


(二) 关键技术


(1)根据长江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条红线”、水量分配方案、水中长期供求规划、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等相关成果,以地级行政区套水资源三级区为单元,按照《全国技术大纲》的要求,结合长江流域和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水实际特点,初步选取用水总量和主要控制断面最小下泄流量(生态基流)指标指标,核算长江流域各评价单元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并基于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最大可调水量。


无标题.png

 基于水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模型的可调水量分析


(2)结合新时期长江和黄河等流域/区域发展战略,以及考虑未来气候变化和清洁能源发展及减排等,采用影响评价、对比分析等手段,遴选出兼顾水源区和受水区需求的调水水源点,提出新的调水线路,并对其可调水量、调水影响等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综合对比分析已有调水方案和新调水线路,提出新时期新形势要求的西线工程调水方案建议。


无标题.png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水源点遴选与调水方案建议技术路线


(三) 集成开发

项目围绕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水源点及可调水量研究的总体目标,以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来水分析、可调水量分析,调水影响分析及线路比选建议为主线,运用水利、环境、生态、管理、经济和计算机等多学科交叉理论,采用现场调研、统计分析、座谈讨论、归纳推理和专家咨询等手段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开展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无标题.png


(四) 管理服务

项目结合长江大保护、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发展战略的要求,预估西线工程水源区未来来水情况,分析已有西线工程调水方案和调水量的利弊,进一步建立长江上游水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模型,评估不同调水方案对水源区的影响,提出西线工程水源点与调水方案建议。


无标题.png

长江上游气象水文要素空间分布图


无标题.png

南水北调西线调水线路图


水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所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黄浦大街23号长江科学院 电话:027-82927923 传真: